教會30年特刊 – 成長篇
左雲起
「原來你信耶穌!」,「你每星期都去教會嗎?」,「你每天都要向上帝祈禱嗎?」……一個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孩子,成長路上總免不了面對這些問題。平時,他看上去與旁人無異,他和同學一起聊天,一起上課,一起玩耍。唯獨星期天早上,當別人都在家裡,或出去玩耍,他卻坐在主日學的課室,聽著老師講解聖經故事,和其他教會的孩子一起學習、背誦經文。說到這裡,你也許很想知道,這孩子生命的成長軌跡,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?
在教會裡,我就是這些孩子的一員。從嬰兒房、兒童主日學、青少年、一直到成人崇拜的大堂,我既見證了教會的發展,教會也見證了我的成長。在這個充滿愛與恩典的群體裡,我在不同階段,逐漸地被神塑造、使用,讓生命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「更新」。

小學階段,我的認知還停留在「獎勵與懲罰」這樣一個天真而簡單的思維模式裡。對我而言,只要是「有利於自己」的,或者能使自己「免於橫禍」的,我都會去追求。毫無疑問,聖經的教導也被我視為「有利自己」的,稍稍概括一下就是:只要我愛人愛神,按照上帝的話語去做,我就能去天堂,何樂而不為呢?於是陰差陽錯間,我成為了一個公認的「好孩子」,不僅在教會的主日學課堂守規矩,認真聽講,積極回答問題,就連平時上學也如出一轍,希望藉此獲得老師、父母、以及神的喜悅。現在回過頭來看,雖然那時我並不完全理解福音真正的含義,但這又何嘗不是神在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引導我呢?正因自己的天真,我習慣了做一個「好孩子」,凡是神的教導,都抱著順服的心去領受,這也為我將來的靈命成長鑄造了堅實的基礎。
又過去幾年,我正式成為了一位青少年,在這個思想快速成長、充滿好奇心的階段,我開始思索信仰的真正意義,除此以外,中學相比小學更加多元且自由的環境,讓我更深刻體會到人性的美善與醜惡,同時也得知了在學校裡像我一樣是基督徒的人並不多。在各種因素的催化下,許多問題一下子在我心中湧現:「信上帝只是為了讓自己得益嗎?」、「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輕描淡寫地做神不喜悅的事?」、「為什麼我的信仰會被別人當成笑柄?」……這裡既有來自他人的,也有我自己本身的疑惑。面對這些煩惱,我不知所措、甚至內心掙扎不斷,但當我開始去到教會的青少年團契時,我不僅重新得到平安,也在老師的帶領和牧養下,漸漸對信仰有了更清晰的認知。
青少年團契的老師是方盛(Henry)弟兄。與兒童主日學相比,我們不再一味地接收老師的教導,聚會增添了討論和分享的環節。雖然思想還沒有那麼成熟,但是令人感恩的是,Henry從來沒有把我們當作小孩,反而像朋友一樣信任、關心並包容我們。他的話語充滿神的智慧和能力,讓平時腼腆的我,能夠敞開心扉參與討論並領受。有時他會分享自己軟弱的經歷,每次都引起我的共鳴,讓我備受感動。另外,他會邀請基督徒團體和屬靈朋友做分享,他們的經歷與見證,讓我看到那些或許坎坷困難卻充滿恩典的人生,讓我看到神如何使用每個獨一無二的個體,讓我看到神如何在渺小、渾身都是殘缺漏洞的人類身上,實施那寶貴卻無價的救恩。我曾經思考,我們憑什麼領受神的救恩呢?是我們有多優秀,有多順服,行的善事足夠多嗎?在青少年團契這段時間,我得到了人生中最珍貴的一個結論:只因神愛我們,我們可以因信得救。這也是福音的意義,不僅自己要領受這白白得來的恩典,更要把這莫大的好消息,帶給其他人,讓世人都得救。
剛剛成為大學生的我,加入了PGIF科大團契,冀在繁忙的校園生活中,預留一個晚上的時間,學習主的話語,與弟兄姐妹相互連結。每當認識新的同學,他們又會再問我一遍那些伴隨我成長的、熟悉而又老套的問題,不過同樣的劇本,卻是截然不同的答復。如今我對自己的信仰不再迷茫,只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,不僅是自己靈命的成長,還有神交付給每個人的大使命。願神堅固我的信心,帶領並使用我, 繼續榮耀他。